有機肥作為肥料在中國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2011年的時候,它的行業規模就達到了1020億元,但是它的行業標準在中國還是采用了化肥上的一套標準,另外有機肥還有一套更嚴格的標準。對于有機肥的是否必須為顆粒狀,腐熟程度,以及有機肥和化肥運輸標準的不一致,很多專家都給出自己的看法。
為何不能同享優惠?
在我國,農用化肥享受鐵路優惠運價制度,鐵道部按照《關于明確農用化肥鐵路運價優惠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中的2號運價執行收費標準,行業內稱之為“2號”運價。自1997年以來,鐵道部修正運費價格11次,其中3次專門針對化肥運輸價格調整。今年5月底,鐵道部上調了13.7%化肥運價。然而,無論是否調價,在《實行鐵路優惠運價的農用化肥品種目錄》中卻始終沒有有機肥的一席之地!斑\輸待遇”上的“同肥不同命”也成為此次堆肥研討會中的焦點問題之一。
伍世德表示,目前有機肥料僅能享受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政策,在其他稅收及運輸上并不能享受與化肥同等的優惠政策。尤其是在運輸上,有機肥成本太高。據了解,當前云南、內蒙等地有機肥相當缺乏,市場潛力巨大,然而從廣東到云南有機肥的運費高達在300-400元/噸左右,相比出廠價僅為500-1300元/噸的有機肥,額外成本頗高。
運輸費用的巨大差異,正在令遠離生產地的農戶遭受“不平等待遇”,同時也大幅削弱了不少企業產品競爭力。遠離廣東2000多公里的山西昌鑫生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大力開拓廣東有機肥市場,然而其市場總監雒偉無奈地表示由于運輸費用,同等有機肥在廣東地區銷售價比山西本地市場每噸貴上好幾百塊錢,“價格波動讓產品競爭力大打折扣”。
為何與化肥一樣同為肥料的有機肥無法得到國家政策“眷顧”?雒偉解釋到,早前商品有機肥發展滯后,沒趕上“好時候”。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李季認為,由于長期施用化肥的弊病被逐步凸顯,當前有機肥正處上升期,所以不管從政策導向還是市場需求角度出發,其運輸及其他優惠政策指日可待。
有機肥是否該造粒?
“若將有機肥做成顆粒,成本將提高40%-50%,”甘肅天水一有機肥企副總經理李勇認為,即便不考慮成本,顆粒狀有機肥單就效果來說也不一定比粉狀好。他認為,把有機肥做成顆粒狀完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并提出應將粉狀有機肥作為有機肥的行業標準之一。
6月1日,由農業部發布的新有機肥料標準(NY525-2012)開始實施,其中并未將有機肥料的形狀納入指標。然而,在2009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標準(GB18877-2009)中卻對其明確規定:顆粒度百分含量必須大于等于70%。
盡管有機-無機復混肥標準對肥料造粒有了設定,但廣東新興潤田肥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伍世德卻對此不敢茍同。與李勇觀點一致,他認為有機-無機復混肥造粒將降低企業生產效率,造成資源浪費。
重慶市萬植巨豐生態肥業有限公司工程師陳明元認為,有機肥是否做成顆粒決定權在于市場,即對于經銷商來說,顆粒狀有機肥因賣點大于普通粉狀肥料,因此賣價更高,利潤也就更大。同時,黑龍江經銷商孫禹也表示在東北、華北等機械化發達地區,粉狀肥料的施肥配套設備相當缺乏,“農民只能選用顆粒有機肥!
而在伍世德看來,是否造粒不可籠統而定,必須依據區域性的種植特點及環境來做相應選擇。他以南方種植較多的果樹和蔬菜為例,直言果樹生產周期長,顆粒效果優于粉狀,但種植蔬菜需施肥立刻見效,粉狀肥料的速效性就能體現。除作物養分需求不同,伍世德還提出在經常刮大風的北方及靠海地域,顆粒肥料不容易被風刮走的特性很受農民偏愛。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清坦言,盡管市場是引導肥料發展方向的決定因素,但市場也是由身處其中的每一個體共同培育的,應根據農民具體需求來引導市場,規范市場,以提高有機肥產業化水平。
上一頁:沒有了 下一頁:農業轉變離不開技術創新